民主与法制网 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时间:2023-01-24 20:18 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在线观看 点击:次
何树云同志事迹材料 何树云,男,汉族,50岁,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丽江市检察院公诉处处长,是一名在检察战线辛勤耕耘了26个春秋的检察官。1997年被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评为“云南省检察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2000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优秀公诉人”称号,2001年被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授予“云南省十佳检察官”称号,2007年被丽江市人民政府授予“丽江市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被云南省总工会评为“云岭优秀职工”,并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08年被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记二等功,2010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记一等功。何树云在26载的检察生涯中,在公诉工作岗位一干就是24年,所承办的300余件重、特大案件均事实清楚、证据确实、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被誉为公平正义的忠诚卫士。 一、学而不厌、开拓创新,勇夺“全国优秀公诉人” 2000年11月,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优秀公诉人选拔竞赛活动举行,来自全国35个单位共计105名优秀公诉人齐聚北京,经过层层选拔,已经在公诉人岗位上奋斗10多年,在云南省检察系统崭露头角的何树云被委与重任,代表云南到北京参赛。经过一个星期的竞赛,何树云被授予全国优秀公诉人称号,成为云南省唯一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公诉人。一直以来,何树云同志都坚持学习,他不断向老同志、业务骨干学习,大胆探索,不断对各类犯罪案件的证据特点和要求进行总结归纳,并通过业余时间自学考入云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班,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他常说“没有知识的更新、没有理论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工作的创新”。除了继续加强对法学理论的不断学习和个案办理经验的总结外,他还注意对法医学、痕迹学、经济财会等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二、爱岗敬业、敢打敢拼,荣膺云南省“十佳检察官” 何树云同志除了十分热爱学习外,还特别爱岗敬业、敢打敢拼。2002年,一件重特大案件摆在了丽江检察院的面前,这就是和立宏等人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和立宏等20余人纠集在一起欺行霸市,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作案多起,致1人死亡、7人受重伤。此案时间跨度大,仅认定的作案时间就达两年之久;取证难,摄于犯罪团伙的淫威,许多受害者不敢陈述其被害事实;涉案人员多,移送审查起诉的被告人就达16人之多;材料量大,该案共有9卷材料,近2000页证据制作的起诉书、举证质证提纲、答辩提纲多达100多页;出庭公诉工作任务重,该案16名被告人共聘请了17名辩护人。面对巨大压力,何树云主动请缨,担任了公诉人,在整整4天的出庭时间里,他以确凿的证据、明晰的思路、雄辩的口才、准确的法律条文,对33名被告人、辩护人提出的辩解和辩护意见都作出了答辩,把一件社会高度关注的案子办成了铁案,受到了从当事人到群众和领导一致称道。何树云的胆识、能力和对检察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还在又一件特殊的案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2004年8月13日,到黎明旅游的日本游客田代久登喝酒后爬到民居屋顶,将冒险爬上屋顶劝其离开屋顶的好心人踢下地后当场死亡。这是建国以来在丽江市市发生的第一例外国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社会影响极大。日本驻华大使馆聘请了全国有名的马军律师为田代久登辩护,还派出日本使馆一等秘书亲自到法庭旁听。为了办好这个案子,何树云同志呕心沥血地紧张工作,四处奔波找证据、翻阅资料明法规、伏案精心做文本,在出庭公诉当天,他义正词严,通过在法庭上对该案证据的辨析、事实的还原、法律适用的论证,使日本使馆人员对中国法律的公正、案件承办中司法人员的严谨表示了赞许。 三、诲人不倦、团结拼搏,喜获“优秀教育工作者” 何树云同志又一个让人称道的地方是诲人不倦、甘当人梯、团结拼搏的精神。他深知“就算自己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斤钉”的道理,工作中团结全处干警,注意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干警的主观能动性。他注意从言传到身教两个方面加强对公诉人的培养,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来保障公诉工作水平的提升。他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来引导大家进步,从讯问笔录的制作、案件审查的方法、法庭辩论的技巧,一点一点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传授给他们,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检察官。在他的带领下,丽江市检察官们办理了一大批在丽江乃至全省有影响的重大案件,近6年来,丽江市院公诉处就受理了重、特大一审案件486件1004人,何树云同志带头办案,个人就承办了102件198人的办案任务,占全处受案件数的20.98%,人数的19.72%,其中有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寸松元特大制造、贩卖枪支案、省检察院挂牌督办的和立宏等人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和日本人田代久登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以及杀害公安部二级英模杨丽胜同志的和志强故意杀人、抢劫等一批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丽江市院公诉处也因为成绩优异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选为“云南省检察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他深知,一个案件事实、一个案件情节的认定与否,是关乎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和生杀予夺的大事,必须要慎用手中的权利,要忠实于事实,忠实于法律,为人一定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20年来有送钱、送物被拒之门外的,有通过同学、朋友、亲戚来打听案情,游说说情被拒绝的。他内心始终坚守着“公平正义”这一法律的最高价值追求,坚守着法律启蒙老师给他说的第一句话:“法律,公平正直之谓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