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5)
时间:2023-01-24 21:59 来源:视频播放器 作者:视频 点击:次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病人选择医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全面展开;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中医药等工作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积极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以乡为单位覆盖率达85%以上。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世界大赛共获9枚金牌,1人1次破1项世界纪录;亚洲比赛共获11枚金牌,1人1次破1项亚洲纪录;全国各级各类年度比赛共获125枚金牌。长春市成功获得了2007年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举办权,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环 境 保 护 随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生态省建设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环境保护作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公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水域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一些江河、湖库水质有所改善,全省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较上年提高了10%,主要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比上年下降了17微克/立方米。 全省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8%,比上年增长5.7%;现已建成 6个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另有3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 全省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得到加强。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8个。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达到21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近12%,占辖区面积比重提高到11.6%,生态示范区面积发展到940.46 万公顷,已占全省面积的50.2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呈稳定下降趋势。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22.4万人,出生率为8.30‰,比上年下降了0.46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为13.8万人,死亡率为5.11‰,自然增加人口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9‰。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3.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88%;乡村人口为1325.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9.12%;男性人口为1381.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17%;女性人口为131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8.83%。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及增加额创近年新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0.16元,比上年增长17.2%,增幅高于上年 6.2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60.81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973.88 元,比上年增加636.60 元,增长14.7 %;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1686.33元,比上年增加24.64元,增长1.5%。 我省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省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292.76万人,比上年增长1.1%;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达到 104.94万人,比上年增长5.4%;月人均养老水平达到598.24元,比上年增长6.7%。失业保险作用明显发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达到15.64万人,比上年增长18.8%。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截止2002年末,已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49.7万人,比上年增长127%;共发放低保资金5.67亿元。以城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监督机制,确保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字为年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