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器

视频播放器

当前位置: 主页 > 播放器 >

解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2)

时间:2023-02-26 10:44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高清播放 点击:
在考古过程中,李有骞带领的考古团队不仅传承了探铲发掘墓葬的“手艺活儿”,发掘过程还尽显“科技范儿”。他们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全站型电子测

  在考古过程中,李有骞带领的考古团队不仅传承了探铲发掘墓葬的“手艺活儿”,发掘过程还尽显“科技范儿”。他们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全站型电子测距仪、三维建模等科技手段,助力遗址发掘和研究分析。

  “你看,有这种穿孔的陶片,还有蓖点纹的陶片,以及两面都有草印痕的陶片……”李有骞说,为了追溯这些陶片的年代,他们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其与同处于黑龙江流域的俄罗斯境内发现的文物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具有诸多共同特征,同属奥西波夫卡文化。

考古人员在揭取封石堆过程中测量全部石块的三维坐标。(受访者供图)

  除类型学之外,团队采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检测发现,这些陶片距今约一万六七千年,与俄罗斯境内同类型文物的测年结果相吻合。“可以推测在黑龙江沿岸、乌苏里江以及松花江下游,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将来可能还会在更大的区域内发现此类奥西波夫卡文化遗存。”李有骞说。

  在考古过程中,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开展文物提取。在发掘第二墓葬区中的一件因年代久远、已被压扁的陶器时,考虑到还要对其进行残留物和同位素分析,因此发掘过程中要杜绝任何化学物质的污染。考古人员利用当地12月近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使用电动工具将包含有陶器的冻土整块提取,置于套箱中打包运回。

  文物发掘的位置信息对于后期研究至关重要,为准确记录这些信息,考古团队引入了高科技手段,用全站型电子测距仪对所有出土的器物,乃至石片、陶片、鹅卵石测量三维坐标,还使用建模软件建立三维模型,今后便可通过记录,将其还原到其出土的既定位置上。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石刀。(受访者供图)

  要确定出土玉器是否为真正的玉器,需要经历严谨的检测和判定流程。考古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开展玉器无损检测。“经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分析,小南山所出土的玉器中,光泽莹润者多为透闪石玉,光泽暗淡者常为蛇纹石玉。”李有骞说,可以肯定这里的大部分玉器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玉器。为探明出土的玉器的石料来源,李有骞带领的考古团队正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地质图来分析矿脉,以寻找石料的来源。

  一手一铲只为“抖落历史尘埃”

  在开展小南山考古发掘工作的几年间,考古人员远离家人,踏平坎坷,只为抖落历史的尘埃。在考古多日一无所获、产生自我怀疑之时,李有骞都会早早起床,开着车一圈又一圈地环绕着这座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小山,排解心中的压抑和迷惘。想通之后,随即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一年中可用于野外考古的时间很短,团队要抢抓工期。在雨季,他们制作了保护性的棚子,以便在雨天也能开展挖掘工作,保护遗迹不被雨水冲毁。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受访者供图)

  发掘过程中,山上分布的盘根错节的树根也对考古造成了影响。工作人员要用剪刀把树根剪掉,再小心翼翼地将“躲藏”在树根中的玉器清理出来。“剪不断,理还乱。”李有骞笑称,因整日和树根“打交道”,每位团队成员都成了“理发高手”。

  小南山的第二墓葬区共有两片墓区,有总计50余座土坑竖穴墓。南部墓区采用单体封石,即每座墓葬各有自己的封石封墓。在与其相距75米的北部墓区,则采用整体封石,每个墓葬均处在一个较大的石头封堆之下。随着多层石块封堆被层层揭开,数十个墓葬坑得以重见天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