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器

视频播放器

当前位置: 主页 > 播放器 >

解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3)

时间:2023-02-26 10:44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高清播放 点击:
考古人员提取每层石块时,都要进行测量和摄像。经统计,共清理出5厘米以上直径的石块13000余块,最大的石块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5吨,巨大而持久的

  考古人员提取每层石块时,都要进行测量和摄像。经统计,共清理出5厘米以上直径的石块13000余块,最大的石块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5吨,巨大而持久的劳动力投入,反映了小南山古代先民社会的繁盛与活力。

小南山遗址一处墓葬的封石堆。(受访者供图)

  对考古队员来说,开展此类考古发掘同样消耗大量体力。就是在与这些石头整日“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摸索出了在乌苏里江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如何发掘和识别由不规则石块组成的封土、封石墓葬,为今后的考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小南山遗址地表植被覆盖程度高,地层内石块密集,难以开展有效钻探。考古中经常使用的洛阳铲,更适宜在土质松软的黄土地区使用,面对坚硬的石头也无济于事。在与技工交流后,团队成员使用探针扎入地下,用探铲再进行探查,以此发现了诸多大型墓葬。

  用传统的洛阳铲或探针,在小南山上找到遗物不易,团队开始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尝试用磁梯度、探地雷达、电磁法等物理探测方法进行发掘。但小南山上树木茂密,树根盘根错节,对探测影像造成干扰,使得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对遗址开展全方位探测。

小南山遗址第二墓区积石堆近景(资料照片)

  考古团队最终探索出了探沟和探方相结合的方法,把整个小南山考古地块分成若干个长宽均为5米的探方,在探方中先发掘长1米、宽4米的区域,如有重要发现,再以探沟进行扩方。“团队使用这种发掘方法,取得较好效果。”李有骞说,这对在东北地区森林较为茂密的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具有借鉴意义。

  从位于哈尔滨的单位到饶河小南山遗址,有8小时车程。在发掘小南山遗址的6年间,考古团队成员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要远离都市和亲友,终日面对的只有满目的荒野,以及辛苦数月仍难有收获的迷茫,但他们坚持用手里的工具探索历史的奥秘。

小南山遗址考古现场。(受访者供图)

  有一年到冬季还没完成当年发掘工作,团队在发掘区域设置了监控设备、雇佣打更人员,防止考古现场遭到破坏。打更的门房上曾贴着一副对联,上下联分别为“一手一铲,探寻远古奥秘”“宜渔宜猎,孕育华夏文明”,横批为“小南山遗址”。其作者是饶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永才,他参与了全程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体现了杨所长数十年来对小南山遗址的情怀,探寻远古奥秘也是我们整体工作的方向。”李有骞说。

小南山出土的早期陶片(上图)和墓葬出土的玉器(下图)(拼板资料照片)

  终于,在团队成员的细心发掘和打磨下,一件件考古文物跃过万年的风霜雨雪,得以“重见天日”,无声诉说着远古的传奇。一件件温润的玉器指向当时较为发达的治玉水平和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原来9000年前的古人并非我们现代人想象中的那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反,他们很可能已经比较富足,并且开始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李有骞感叹道。

  擦亮“名片” 让小南山文化遗产“活起来”

  当前,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而对于这座面积为40多万平方米的小山来说,当前所做的工作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将有更多的考古发现有待发掘。考古挖掘虽于2021年暂时告一段落,但对小南山遗址以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仍在继续。当地已开展了对小南山遗址的保护和安全技术防范工作。

  “对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之后,我们一直与三江平原地区、乌苏里江流域的兄弟单位开展合作,邀请他们前来参观、交流。”李有骞说,他所在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为佳木斯、鸡西、双鸭山等地文物部门的同仁开展了多次培训,协同推进文物发掘、保护工作。

饶河县风光。新华社发(战志远 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