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棚不难,可要是建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冻土地带,工程量就是平原地区的“N倍”。别的不说,坚硬的地表让挖掘机也束手无策,光地基就挖了一个星期;山上土质不符合种植要求,只能用车把富含营养的黑土拉上山;棚布套一层不够,怕被狂风吹跑,那就接着再套两层。 一个月转瞬即逝,第一代高原温室大棚拔地而起。黄录东把各种绿叶蔬菜种上雪域高原,运用嫁接技术,将黄瓜、南瓜等种了起来。 每天按时浇水,每天检查棚内温度。当第一抹绿色冲破泥土“崭露头角”,黄录东“高兴地哭了”——他一边抹眼泪,一边笑。 今年刚入冬的一天夜里,熟睡中的黄录东被哨兵叫醒。“黄班长,大棚里的蔬菜快蔫了,你赶紧看看咋回事?” 黄录东穿上衣服,冲到大棚。只见水泥墙上,裂了一道5厘米宽的大口子,寒风“呼呼”往棚里灌,蔬菜瞬间没有了往日的活力,被吹得东倒西歪。 黄录东连忙跑回宿舍,抽出被褥盖在裂口上,又把屋里的暖炉移到大棚内。 这一夜,大部分蔬菜得到了恢复,可他自己却裹着大衣冻了整整一夜。 随着种植经验的积累增加,黄录东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官兵冬季守防期间,居然“破天荒”地吃上蔬菜火锅。 他将草莓、西红柿种在大棚里,虽然结果时草莓只有“指甲盖”那么大,西红柿也长成了“圣女果”。可端上餐桌,大伙一人一口,都说“甜”。 那甜,是甜到心里的那种甜。 闲暇时候,战友们会把大棚当作“氧吧”,搬个小板凳,支个小桌子,聊天说话,排解烦闷,很是热闹。看到这些,黄录东打心眼儿里高兴,为战友种下“希望”,也成了他军旅生涯中最骄傲的事情。 “离别”。起初,黄录东对这个词,并不认为有什么特别的,总觉得军旅漫漫、来日方长。当时光将他推向离营的前夜,他才蓦然发现,军旅之路是减法,也是加法。减的是来日,来日并不方长;加的是眷恋,还没离开就已开始思念。 送走了一茬茬老兵,今年,终于轮到黄录东离开了。他难免有些茫然,但心里还在盘算着,等回了家之后,还能给这片大棚做些什么。 去年休假,黄录东曾到山东寿光旅游,现代化大棚的种植管理方式,让他大开眼界。 黄录东已经做好打算,回家之后,继续尝试种植大棚,并计划给连队寄送一批优质种子和大棚材料,让高原绿色更加旺盛。 还没离开,他就决定好了,明年要再回来看看。他的理由是:即使离开了,他也还像从前一样,把这里当成家。 (稿件由郭帅、潘昭、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王雪振、胡铮采写;图片由姬文志、索延客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