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器

视频播放器

当前位置: 主页 > 在线视频 >

光明网:准确把握社会大课堂的四个意蕴

时间:2025-08-20 16:49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视频 点击:
6月21日,光明网刊登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院长杨林香老师的——...

6月21日,光明网刊登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院长杨林香老师的——《准确把握社会大课堂的四个意蕴》。

原文转载如下:

作者:杨林香(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艳辉(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期间,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进而激发广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谆谆教诲,念兹在兹。“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紧密联系鲜活的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大局观、系统观、实践观、奋斗观,把准社会大课堂“大”“合”“实”“为”之意蕴。

  树立大局观,把握时代大势,凸显社会大课堂之“大”

  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观大势才能谋全局、定方位,才能在纷纭多变的乱象中正确认知。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文明相互激荡、交流互鉴,与此同时,还应看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回望国内,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任重道远,民生保障短板、社会治理弱项依然存在。

  理解社会大课堂,需要树立大局观,领悟“大”之意蕴。我们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理性看待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宽广视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保持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自觉标定时代坐标,勇挑重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始终做到心中有大局、行动践大局。对此,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引导青年洞察时代,融入大局,运用政治“望远镜”和“显微镜”认识中国特色、进行国际比较,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对比戳穿谎言、澄清真相,彰显中国智慧,如用生动的疫情防控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用无以伦比的脱贫攻坚成果彰显中国力量,等等,使社会大课堂成为青年成长成才、施展才华、激扬青春的时代大舞台,使广大青年能够从中切实受到启发并“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树立系统观,统筹育人合力,彰显社会大课堂之“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看问题、做决策、干工作时应避免运用静止的、形而上学的、片面的、零散的、孤立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处理问题。

  理解社会大课堂,需要树立系统观,体悟“合”之意蕴。社会大课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元子系统,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开门办思政”,既要考虑社会大课堂建设的成效,又要统筹社会大课堂建设的过程管理,谋划整合好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激发外部及内生动力,巩固学校教育主阵地、用好家庭浸染主抓手、畅通社会锻炼主渠道,统筹推进师生互动、家校社协同、线上线下融合。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会大课堂育人格局,构建新时代社会大课堂新生态。

  树立实践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大课堂之“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