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改电影三十年
时间:2022-06-04 17:42 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高清播放 点击:次
时光网特稿 2017年堪称日本漫改电影“元年”,除了是因为年内本土上映的漫改数量几乎是历年之最,还有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距离日本影史第一部搬上银幕的漫改真人系列《比波普高校》(尤以1987年的《比波普高校:高校与太郎进行曲》作为标记),今年刚好是第三十年。
2017年日本漫改真人电影“井喷”几乎快接近30部 地球人都知道,漫画和动画是日本引以为傲的强项,国内外的群众基础都十分稳固。除非是像宫崎骏或新海诚这些被誉为“十几年一遇”的坚持做原创动画电影的少数者,大多数片方依然倾向将现有的漫画剧本拿去改编成动画剧场版,或是真人电影。一方面,能利用原作的号召力及已有粉丝群体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漫改电影产业虽然才三十年,但日本动漫创作历史已走过了100年,能让片方挖掘的经典动漫作品甚至“遗珠”漫画实在太多,不需要吭哧吭哧写原创剧本,就可以带一波热度。
整个肥沃的日漫土壤,加上日本国民普遍对本土IP的情有独钟,漫改电影即使不外销,也基本能在国内卖座,就当给漫画粉丝开个自嗨趴,再曝光了自家艺人,也皆大欢喜。所以近几年,因为演漫改而火起来的“日本鲜肉”,在营销手段和受众群体等层面上,和我国的“流量小生们”有得一拼。
纵观2017年日本本土已上映及已定档的漫改真人电影,数量竟多达28部,比去年的20部又多了近10部,比2015年的13部更是翻了个倍。(今年上映漫改一览表,详见下图)
它们当中有老牌动漫IP,例如仅次于“三大民工漫”普及度的《银魂》和《钢之炼金术师》 、80年代冒险史诗《JOJO的奇妙冒险》、木村拓哉主演并参加了今年戛纳展映的《无限之住人》等等……
也有没那么老牌、但在近年比较“现象级”的漫画IP,例如暗黑血腥向《东京食尸鬼》、科幻悬疑向《亚人》、催泪治愈向《3月的狮子》、脑洞校园漫《齐木楠雄的灾难》等等……
还有一类是日本最普遍最常见的少女漫,例如山崎贤人《一周的朋友。》、桥本环奈的《春与夏推理事件簿》、生田斗真与广濑铃的《老师!》等等……
漫改最爱“鲜肉”若干 从以上2017“井喷式”的漫改片单,就可以看出日本漫改真人电影产业的三大惯性:一、坚持打铁趁热;二、坚持人气“鲜肉”;三、坚持“挖坟”和“炒冷饭”三十年。
然而,数量多不代表佳作多。从2014年到2017年这三年多期间,上映的漫改真人电影有近80部,但能突破40亿票房的始终只有2014年的《罗马浴场2》、《浪客剑心:京都大火篇》《浪客剑心:传说的完结篇》以及2016年的《信长协奏曲》。
要是不算上有前作口碑在的《浴场2》和主要是日剧影响力的《信长》,这几年在真正意义上成功将二次元真人化并且获得极佳票房的,只有《浪客剑心》。接下来,让我们回顾往年的漫改历史,看能否从成功的案例中总结出什么规律。 90年代的漫改“雏形”
虽说日本漫改真人电影的历史走过了三十年,但其实前二十年的数量加起来,远远不如2007-2017这十年之多。从1987年到2004年,基本一年只出一部漫改,并且这段时期所改编的漫画题材,基本上都是轻松逗趣为主,不是围绕校园就是生活日常,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从1988年开始公映、每年出一部的《钓鱼迷日记》了。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电影产业开始复苏,第一届东京电影节就是在1985年举行。这一时期的日本重点影片多为畅销小说改编,“原著观众”这一群体开始被盯上。相比起早期小津安二郎和黑泽明年代的风格,80-90年代的日本影片开始更看重“娱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