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改电影三十年(3)
时间:2022-06-04 17:42 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高清播放 点击:次
nana 2005 直到2005年《NANA》真人版电影的横空出世。
改编自同名漫画的《NANA》又名《世界上另一个我》,这个IP绝对是很多8090后的青春回忆了。在原作的热度和话题性、以及当年歌唱事业如日中天的中岛美嘉加持之下,《NANA》真人电影一举揽下了40.3亿日元票房,成为第一部破30亿、还破到40亿的漫改电影。
而该片的另一位女主角宫崎葵,虽然少年成名,但也直到出演了《NANA》才真正开始被更多人记住,并且和作品一起从日本火到了整个东南亚。
三丁目的夕阳 同样是在2005年,改编自同名短篇漫画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也取得了32.3亿日元的票房,还夺得了当年“日本奥斯卡”(第2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这算是日本漫改电影中最具有艺术成就的一部了。
原作漫画《三丁目的夕阳》细致描绘了日本东京申奥成功之后经济复苏的人物故事和社会图谱,这部漫画的选题格局更大,和其他更为普遍的校园漫、格斗漫、少女漫相去甚远。
值得一提的是,07年的续作《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成为该系列票房最高的一部,凭借45.6亿日元票房至今位列日本漫改影史前十。继续是吉冈秀隆、堀北真希等原班人马、时隔五年重启的第三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 64年》也拿下了34.4亿。
如果说2005年《NANA》和《三丁目的夕阳》开始让人嗅到了漫改真人电影的“可塑性”,2006年的《死亡笔记》才是真正掀起了这近十年日本漫改热潮的序幕。
06版《死亡笔记》难以被超越 凭借这本写下名字就可以操纵生死的Death Note,伸张“正义”的夜神月成为日漫史上几乎是第一个“反派”主人公。大场鸫原作、小畑健作画的《死亡笔记》从2003年开始在《周刊少年Jump》连载,累计单行本发行量超过3000万,一度造成漫画抢断货的现象。
原作的设定既有“死神”的魔幻元素、又拷问了制度与权利关系的现实问题,关键是,整个故事的推进过程,就是呈现了一场双雄对决的智商游戏,各种心理试探、下套、侦查和反侦查等等情节严谨并渲染得丝丝入扣,至今看依然是精彩得让人拍手。
2006年,藤原龙也和松山研一主演的真人版《死亡笔记》(前篇)率先在六月上映,同年10月动画连续剧跟上,11月上映了后篇,即《死亡笔记:最后的名字》。这一年堪称“死亡小本本”之年。
两部真人版票房共揽下了近80亿日元票房,特别年底上映的《最后的名字》,最后累计票房有52亿,成为继《海猿2:爱之界限》之后,第二部票房上50亿的漫改真人电影。
“死亡小本本”不仅在日本国内取得成功,整个作品文化更是影响到中国两岸三地、东南亚、欧美及世界各地,在香港更是打破了进口片单日票房记录,算是极少数真人版电影不仅没有毁原作、甚至反作用于原作的成功例子。
而且,热度还依然持续到现在——2015年,致力于“炒冷饭”三十年的日本片方先是重启了日剧《死亡笔记》,由“漫改小王子”山崎贤人饰演L、洼田正孝饰演夜神月,口碑参差不齐;2016年还上映了堪称“正统续集”的真人电影《死亡笔记:点亮新世界》,延续十年前《最后的名字》之后的故事,还找来户田惠梨香和(变成XXL)的松山研一出镜,大打情怀牌,虽然差评遍地,但依然破了30亿。今年,美版《死亡笔记》刚刚也在八月开画…
《NANA》和《死亡笔记》的成功,打破了以往“卖座的漫改电影基本是电视剧的剧场版”的状况。一方面,2004-2006这几年的日本电影屏幕数增加得很快;另一方面,漫改的主题开始跳出校园或生活日常的调调,或结合时代背景,或探讨更深层的社会问题,面向的不仅仅是漫迷,而是更广大的受众。
近十年的成功漫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