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视频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移动版

主页 > 在线视频 >

15岁少女转中国籍,背后藏着美国人不愿说的秘密

来 源:视觉志(ID:iiidaily)

常常听到一句话

“是什么时刻

让你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

最近,美国华裔、15岁天才滑雪少女谷爱凌让我有了新的定义。

她宣布:为了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冬奥会,她自愿转为中国国籍。

(科普下:美籍华人,就是定居海外,具有美国国籍的华人或其后代。)

谷爱凌在9岁时荣获全美少年组滑雪冠军,14岁共摘得9个全美冠军。因为妈妈是一名中国人,她从小就会说中国话。

无论身在何处,她都会介绍自己是一名中国女孩儿。

谷爱凌

谷爱凌千里迢迢奔赴北京,只有一个想法:我想为国参战。

一个15岁就拿遍全美冠军的女孩,回国的理由竟如此简单,却也很动人、很有力量。

随着回国的华裔越来越多,一场「中国留学生的归国潮」也开始酝酿。

据统计:

截至到2018年底,我国留学生有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而在2010年底,这个数字只有63万。

相比十年前,回国留学生的人数足足多了300多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想家。

第二,国家变强。

所以,他们甘愿放弃国外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薪酬,选择归国,以中国人的身份聚集在一起。

看到这两条消息,心底便会涌起莫名的感动。想起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无数年纪幼小,却被送往海外学习的孩子们不敢忘记的一句话: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前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愤然无悔。”

01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截至2019年,有365万中国留学生决定回国;

而在1950年,有52名留学生也做了一件事。他们联名写了一封信,在全世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以朱光亚为代表的留学生写下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信》,呼唤着大江南北的同胞们支援故土。

《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信》

点我������

“同学们,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期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做什么?

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同胞的血汗供养长大的。

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人民吗?”

或许很多人不了解,当年留学生的归国之心为何如此迫切?

这要从两件事说起。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日本投降。这让中国意识到了原子弹的威力,也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

1952年,美方对朝鲜进行「核讹诈」,时任翻译的朱光亚刚好就在现场。

从左到右依次: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

人们深刻的意识到,「原子弹」的研制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它可以保护我们不再流离失所,免受他国欺辱。

可美国对于原子弹技术是对外保密的。

早在1950年之前,朱光亚对原子弹的研制便有充满了兴趣。为了曲线救国,朱光亚选择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原子核物理」专业修读硕士和博士。

毕业后,美国决定给他一笔丰厚的救助金,目的是为了让他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留住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可他放弃了美国人给他的一切,毅然决然登上了归国的邮轮。

1950年8月31日

中国留学生搭乘威尔逊总统号离开旧金山

回国后,朱光亚在1956年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原子能事业」。

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再加上苏联专家突然撤离,朱光亚等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仿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行走,那个年代的中国科学家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展开研究和实验。

朱光亚(右)

当时,很多国家都等着看他们的笑话,“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朱光亚等人遭遇过重重挫折,也经历过自我怀疑,可他们还是抗过来了。

8年后,他们终于成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9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9月,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试验的成功,让中国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讹诈。这一创举,也被人称之为「核盾」。

所谓「盾」,不是为了用它攻击别人,而是要保护我们不被伤害。

多年后,朱光亚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的一生成就非凡,却淡泊名利,深藏功名。得过两次奖金(100万港币和4万元稿费),也悉数捐赠给科研基金会,自己分毫未留。

对朱光亚等52名留学生来说,他们归国的理由不是「钱」,而是「保护家人」。

02

如果说《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信》,是归国的一条路。

那钱学森的一封「求助信」,则是照亮这条路的一把火。

“我被美政府扣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

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

恳请祖国助我还乡,帮我结束客居海外生涯,还我报国之夙愿。切切!”

他本应和朱光亚一样,在1950年携妻儿踏上归国的邮轮,却在出发前夕被美国方面羁押。

钱学森与朱光亚

为什么不让他走?

美国海军副部长这么形容他:

“无论在任何地方,他都价值五个师,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