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视频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移动版

主页 > 在线视频 >

小苹果,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延安苹果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西安11月7日电题:小苹果,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延安苹果产业发展观察

这是10月26日拍摄的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无人机照片)。

331.7万亩、产量400.4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

这串数字,是革命圣地延安苹果种植的概况,也蕴含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密码。

深秋时节,行走在延安的沟峁山梁,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惹人喜爱,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的脸庞洋溢着丰收之乐。

作为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气候条件最好的苹果优势产区之一,近十年来,延安持续实施品种、管理、营销“三大创新”,不断推动苹果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求数量”到“拼质量” 科技赋能加速苹果产业“强身健体”

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农在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云卷云舒,秋意正浓。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一眼望不尽的苹果园里,丰收在树梢,喜悦在眉梢。

握住果实、轻轻一转,66岁的村民赵永东摘下一颗苹果。“家里20亩果园,去年赚了12万元。今年苹果品相更佳、行情更好,收入不会差。”说起种苹果,平时言语不多的他头头是道:“除了下苦功,还得会管理、懂技术。”

南沟村的果园,“技术范儿”十足:树冠高大、枝繁叶茂的传统乔化果树成为过去,矮化密植栽种的果园树形笔直、林间开阔;“豆菜轮茬”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

洛川县石头镇背古村,果农崔卫东正为两年前的“尝试”而庆幸。那时,他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参观,决定改种“秦脆”新品种。如今,“秦脆”红利初显,崔卫东难掩兴奋:“新品种易于管理、丰产性高,我家7亩8分果园,今年预计收入15万元。将来盛果期,亩收入会是老品种的两倍。”

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农赵永东在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地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但因技术创新跟不上产业发展,延安苹果一度“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近十年来,当地苹果种植从“求数量”转向“拼质量”:优化品种、调整栽培技术、提高防灾能力,一路求新求变,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红色的富士、黄色的瑞雪、绿色的澳洲青苹……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体系,越来越多适生优生品种在黄土地“安家”,像这样的苹果新品种,洛川已陆续储备了600多个。

经过近十年推广,林间疏朗、便于机械化操作,高产量、高优果率的矮化密植果园,已呈燎原之势。目前延安全市矮化密植苹果种植面积达72.9万亩,成为苹果种植“升级版”的标志。

接地气的实用技术让果树“更坚强”。以往暮春时节,倒春寒一来,果农就要通宵达旦守在地里,“挖坑熏烟”防止果树受冻。如今,一款“摩托式烟雾发生器”解决了难题。“果沼畜”循环模式加快推广,苹果走上绿色高品质发展之路。

2012年至2021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从315.4万亩增至331.7万亩,产量从260万吨提高到400万吨,产量增速明显快于种植面积增速,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87亿元。

万千果农梦圆小康 新业态新农人不断涌现

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工作人员在苹果洗选车间装箱打包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从延安市区驱车半小时,便至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

接完客户来电,果农乔桂梅走进果园,识别出客户认养的果树,动作利落地采摘、装箱,将苹果发往千里之外的北京。

“客户用手机小程序认养果树,我定期为他们直播长势。采收后,再用快递发货,这叫作‘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她说,“以往苹果熟了才能卖钱,如今果树一开花就有人认养。”

果树认养悄然时兴,延安全市今年共有5.8万棵苹果树被认养出去。

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工作人员在冷库搬运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