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视频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移动版

主页 > 在线视频 >

小苹果,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延安苹果产业发展观察(2)

同是卖苹果,方法已是天壤之别。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公司,一颗颗刚刚采收的苹果顺次进入智能分选线。如同照CT一般,选果线为每个苹果拍摄出24张照片,依据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进行精准分拣。客户个性化下单,企业精准化销售。这样的选果线在延安已有105条,每小时可选果355吨。

得益于冷链冷贮设备广泛应用,延安苹果渐渐从“论堆卖”变为“论个卖”,身价倍增,消费者也可四季尝鲜。

“过去苹果在采摘季集中上市,经常卖不上好价钱。现在如果行情不好,苹果可以存在冷库保鲜保质,一直卖到来年秋天。”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果农张永亮说。

业态更加多元,产业加速细分,链条不断延长,一批懂市场、脑子活的新农人应运而生。在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52家规模企业、30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于此,5000多人在这里就业。

园区的一间门店里,33岁的张秀秀正用手机联络客户。从包装箱订购到打包、装车和发货,“一部手机,我就能搞定几乎所有工作。”她说。旺季时,这位返乡青年每月要发出100多车苹果。

这是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洗选车间拍摄的各类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截至2021年底,洛川已培育电商企业729家,建立网上销售店3600余家,微店5000多家。一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加入“苹果大军”行列。

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以鲜果种植为代表的一产,以果网、果框、纸箱加工为代表的二产,以农资配送和仓储物流为代表的三产之间正在日益加速融合,带来聚合效益。凭借苹果这个“铁杆庄稼”,万千果农圆了小康梦。

革命老区新名片 黄土高原展新姿

10月10日,果农在陕西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一处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坐在自家门前,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的果农张彦斌忙着将新摘的苹果打包装箱、发送快递。

品质过硬、诚信经营,仅凭网络销售,去年张彦斌就卖出7万斤果子,赚了30多万元。“今年卖得更快、价格更高,预计收入能达到35万元。”他乐呵呵地说。

多年来,依靠种苹果的收入,张彦斌为三个儿女挣出学费,自己开上了小车,在延安城区买了新房。平时住在城里,工作则在农村,过上了“上班族”生活。

10月10日,工作人员在陕西延安市洛川县一家果业公司打包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延安市副市长魏延安说,延安70%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一批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苹果。苹果不仅是延安农业的第一特色优势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延安最早种植苹果的洛川县阿寺村,近年来建起苹果文化街区,果园变成公园。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果园一年四季有风景。在村头,村民李新安1947年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栽下的苹果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延安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小小一颗苹果,富裕一方百姓,也刷新了千百年来黄土高原山村面貌。

安塞区高桥镇政府驻南沟村干部张光红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业余时间,他最大的爱好是用手机直播果园美景,推介南沟村苹果。

9月20日,陕西延安市洛川县一家果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包装线上忙碌。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影像里记录着南沟村的巨变。11年前,张光红初来驻村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打电话要到山顶上找信号,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

2015年以来,南沟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开始种植苹果等作物。如今,柏油路修到家门口,生产路铺上苹果园。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南沟村成为黄土地上的一颗明珠。2018年,南沟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21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75万元。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