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为什么国产女性影视作品剧情烂尾又浮夸(2)
时间:2022-06-14 16:06 来源:视频播放器 作者:播放器 点击:次
《北辙南辕》,王珞丹作为女投资人,在投资商没看出来什么本事。在饭局中进门后一手摸着左边男人的后背热情招呼,紧接着拿着酒为迟到自罚三杯。然后自然而然的把第一次见到的金晨当成张绍刚的姘头。作为一个女性,却把酒桌文化对女性的种种不友好,展现的淋漓尽致。她下意识的用男权的目光,居高临下打量着其他作为佐料的女性。大夸特夸人家外貌,甚至油腻劝酒。但在导演男权视角下的镜头里,精神男性的她和在场真正男性依然地位不对等。因为她仍然需要通过肢体接触、主动灌酒的办法,来缓和两个男性对她的不满。而在场的女孩,她在落座之前压根看都没看她们一眼。 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了“房中的天使”形象,“天使”在父权社会中,心甘情愿的攀附于男性。伍尔夫认为:只有杀死天使,才能解放女性。 而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就是这些“房中的天使”。而更为讽刺的是,这些“天使”,还是要竞争上岗。 第三种类型雌竞剧:按理说女性题材就是为了消灭这些词儿进行存在的。但是前面吐槽的这些女性作品最终留下的都是雌竞过后的美丽的、优秀的、男性标准下的女性。不然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有些人身在现代,脑在大清。离开了雌竞就不知道怎么写女性。仿佛每一个像顾佳一样顾家的女人都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必须有一个出轨的好丈夫。明明是男人的不忠,最后矛盾总是可以转移到家里和家外的两个女人的身上。而且一定要表现出来不是男人不忠诚,而是小三太温柔。不是丈夫没担当,而是妻子为了孩子着想,总想有个完整的家。总之,在这种作品里,男人作为出轨的过错一方,不仅可以顺利隐形,还能把自己作为战利品把战场交给两个女人短兵相接。这种雌竞非常低级,一看就看出来了。让现在的观众天然站在正确的一方图个爽快。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包装成友情的雌竞和贩卖消费主义焦虑的隐形雌竞。 包装成友情的雌竞很好理解,比如受嫉妒心和比较心里驱使的姐妹撕逼。如果觉得《欢乐颂》不明显,那么教科书级别的《小时代》一直在污名化女性的友谊。但,贩卖消费主义焦虑的隐形的雌竞却和显示环环相扣。 《三十而已》最火的是什么?是林有有和爱马仕!当各路自媒体不断引用女主角的言行和穿搭,反复强调女人需要一只名牌包的时候,女性受众就非有可能生成包包鄙视链。而一旦鄙视链生成并且形成集体认同。一场从影视剧延伸到现实的雌竞就开始了。只敬罗衫不敬人的观念弥漫在剧里的每个角落。形成了掩盖不住的价值观倒退的事实。 而更无奈的是这些故事到最后都离不开第四种——刻板的现实结局。 前面的问题有些不一定是创作者的刻意为之,它们更多的来自于整个社会舆论。对女性非自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什么女性工作好不如嫁的好,女生最好进体质当老师,最好以家庭为重,稳稳当当过一辈子等等等等,社会舆论在女性的成长中设置重重边界。毕竟作品都是由现实投射出来的。女性身份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困境。就像《我们的婚姻》里母亲会被面试官反复提问,你有小孩要怎么兼顾工作和家庭,但是父亲却不会被询问这类问题。因为社会默认照顾家庭的应该是女性,几乎每一部女性题材影视剧都在力图表达女性的困境,《欢乐颂》里被原生家庭吸血,《我的前半生》里全职太太被出轨的老公抛弃,《江照黎明》里被家暴和杀妻骗保。它们都道出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困境,那么然后呢?观众渴望在影视作品里面受到鼓舞,相信自己能鼓起勇气在现实中直面这些困境并解决它。但是影视作品是刻板的大结局。和原生家庭有矛盾的都模糊处理,要么被搁置在一旁稍后再说,被出轨、家暴的离开了原来的丈夫,很快就会有新的完美男人,补上空缺。这现实吗?这很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国产剧女性,辗转走向第一视角
- 下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河南省工勤技能岗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