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视频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移动版

主页 > 在线视频 >

浅谈:为什么国产女性影视作品剧情烂尾又浮夸(3)

就像是《我的姐姐》结局的设置,引得观众吐槽怒骂,一位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独立意识,可以看做为了“一己私欲”不被道德绑架的年轻女性,竟然还是被扔进了“长姐如母”的烂俗套路。你可以说她是现实的镜子,同样也可以认为它在教化观众。说要打破女性枷锁,演到一半就开始迎合刻板印象。独立女性变成了大地母亲,铿锵玫瑰变成了燃情玫瑰,这就像在路上看到了百元大钞,它一直在诱惑着你快把我捡起来吧。捡起来之后,仔细看看后面是天地银行。

以上其实都是大家经常会吐槽的重点问题,但是还有一种却在女性题材剧中消失了。那就是男性,或者说是正常的男性。在女性题材作品里几乎都没消除掉了。

女性题材里的男性角色通常是摒弃了他作为人的复杂性,不是被无限放大缺陷成为批判对象,就是隐藏全部缺点作为救世主出现。反正不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的存在就是被符号化。同时弱化了女主自我救赎,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正因为正常男性在女性题材里集体失声,最终导致了男性观众也被排除在受众之外,提到女性题材就会被部分男观众联想到鼓吹性别对立,仿佛这种作品就是只是给女性看的一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形成了刻板印象。

而事实是女性题材故事最终要回到性别结构这个大框架里讨论困境和解决办法,不管是剧内还是剧外大家要的都是平等权利。那作为另一方的男性为什么能够缺席呢?特别是讨论家暴,女性安全问题这种影视作品里,更加需要男性参与进来。了解女性敏感和恐惧背后的原因,理解他们并明确和他们相处的界限,从而给女性创造更有安全感的社会环境。你只让被施暴方学习,而不让施暴方了解那又有什么用?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那女性题材作品如何才能算是成功呢?

能让大多数观众感同身受,就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其实国内外也不缺少女性题材的优秀作品。

横向对比,在国内死盯着女性的弱势,像祥林嫂一样反复跟观众絮叨的女性有多难的时候,别人家的影视剧一直在向观众传达你是女性,你很有力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女主是被丈夫供养的金丝雀,丈夫出轨婚姻破裂。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女主做错了事儿,丈夫才会在外面找情人。父亲则认为她是个没有办法独自生存的孩子,需要丈夫的照顾,那她也去斗小三,当大房吗?不,女主转头就去追求热爱的单口喜剧事业。我为我的爱活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冲出牢笼打破束缚。而同样是娇滴滴的家庭主妇面对婚姻巨变,《我的前半生》发生在21世纪,她只不是把人生的成功模式从一个男人手心里转移到另一个男人为她铺好的路上。女性力量呢?女性成长呢?是我们瞎了眼,还是编剧心瞎了,裹脚布把脸都给绑上了。横向对比输的惨烈,纵向对比国产老剧更让人无语。

《粉红女郎》时隔十八年后的翻拍,被拍成《爱的理想生活》,新版的五个女郎清一色的好嫁风,孙悟空估计都分不清楚那个是万人迷那个是结婚狂。只有人设很迷,改编很狂。原版的主旨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先锋的女性独立,恋爱自由,新版不仅看不出十八年后应有的进步,剧方还亲自下场宣传了物化女性的好嫁风穿搭。

2001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2022年的《江照黎明》同样是讲述家暴。前者当时所处在的社会环境是:家暴被当做家务事处理,闹上法院也会被法官劝和不劝分,这部剧的出现相当于普及了家暴犯法。并且鼓励女性遭遇家暴时要学会保护自己,极其具有社会意义。而二十年过去了,家暴犯法已经成为了主流观念的共识,而《江照黎明》通过一个故弄玄虚,充满BUG的故事,让女性不去求助反而以身试险,展现了煎熬,最后还要接受温情的救赎。这种思想的倒退,骂都不知道让我怎么骂了。

曾几何时,我们的女性作品也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有:《阮玲玉》、《苹果》、《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等。

你们会发现真正好的女性题材作品,绝对不是只是拍给个别女性看的,也不是只拍给女性看的。真正好的作品也绝对不止是提出问题,而是要做出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