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学和韩国电影,都少不了他
时间:2022-07-25 08:52 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在线观看 点击:次
图源《燃烧》(2018)。
父辈的集体缺席 李沧东出生于1954年4月的韩国大邱,彼时持续了三年的朝鲜战争刚刚平息,这场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永久的伤痕。这是一个国家刚刚经受战乱、政权屡次更迭、社会运动频发的年代。 李沧东的父亲被当地判定为“左翼”分子,长期没有工作,全家生计都依靠母亲做韩服裁缝来勉强支撑,这使得李沧东的幼年生活极其困窘痛苦,从小就很憎恨自己的父亲,同情自己的母亲。回忆幼年时光,他曾说:“过得真不容易,当然很穷,我父亲是左翼,因为他而受到的痛苦数不胜数,也许你不能相信,我从5 岁时就想到人生就是地狱。”
苦难的童年经历浸润了李沧东的艺术创作。最明显的一点是,在他的文学和电影里,父亲这一角色几乎是集体缺席的。 在早期的小说中,父亲多以一个“革命失败者”的形象隐形出现。比如《祭奠》中曾经从事右翼活动的父亲,在老年之后破产并中风,成为一家人的负担。 缺席的父亲自然诞生了或压抑隐忍、或强势暴戾的母亲。《脐带》同样描写被左翼父亲影响的家庭,叙述重点却放在父亲被冤死后,守寡的母亲和遗腹子大植的生活。母亲在大植成婚后仍然干涉夫妻之间的生活,得知亲家公是“左翼分子”后,更加蔑视和虐待儿媳,甚至想用离家出走的方式逼走儿媳,表明自己和“左翼分子”不共存的态度。 《烧纸》 [韩] 李沧东 著,金冉 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5 《龙川白》则是一次李沧东对于自己父子关系的正面审视。小说中的父亲金学圭年轻时曾因为参与共产主义运动,经历过一段牢狱生活,老年之后过得像是“一头踩踏着自己的粪便生活的老牲口”。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他将儿子取名为与“马克思”发音相似的“莫沭”,殊不知这也给儿子戴上了一辈子的枷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