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学和韩国电影,都少不了他(2)
时间:2022-07-25 08:52 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在线观看 点击:次
在一次与父亲无关的间谍活动中,父亲却极力主张自己也参与其中,希望警方抓捕他。这代表了他对于自身人格身份和理想信念的坚持。在儿子面前,父亲用“龙川白”自称,指过去曾为革命抗争,却在革命失败、组织支离破碎之后没能赚大钱、出人头地,连家庭的安乐都守不住的人。但这一解释并未得到儿子的谅解,在儿子看来,“父亲才是真正的利己主义者,父亲所谓的信念,就像是漂浮在半空的海市蜃楼,与他的人生毫无关系。” 从文学转战电影之后,这种父辈缺失被李沧东完美地继承到影像之中。电影“绿色三部曲”(《绿鱼》《薄荷糖》和《绿洲》)中,完全没有出现过父亲。即便是《绿洲》当中作为父亲替代品的哥哥,也是以一种压迫、虚伪的形象现身。男主忠都入狱是为了替哥哥顶罪,出狱之后,哥哥对这个“不成器”的弟弟也多有嫌弃和排斥。
而到了电影《燃烧》中,无论是底层出身的海美和钟秀,还是家住“江南”富人区的新贵Ben,他们都面临着父亲的缺席问题。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海美和Ben的父亲,而钟秀的父亲则因为自己“无能的愤怒”,即将面临牢狱之灾,父子俩在审判庭上唯一的碰面也毫无交流。 父辈的集体缺失意味着传统家庭体系的崩坏。李沧东文学和电影中的人物都对完美家庭有一定的向往,却往往被家庭隔离、驱逐,主人公不得不出走社会,面临更现实的打压和异化。而借助人物与真实社会空间的互动和共振,李沧东表达着自己对于种种社会乱象的思考和批判。 底层的人性展示 如果说,父辈的集体缺席还是隐匿在李沧东文学和电影中的暗缝,那么民族伤痛和底层苦难则是贯穿在他叙事逻辑里明明白白的针眼。 上世纪后期,在经历漫长的民族分裂和威权统治之后,韩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幅向前迈进,但与此同时,贫富分化加剧,资本暴力蔓延,传统秩序失落,人们的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 当时韩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如韩国前总统金泳三所形容的:“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权威和秩序崩溃了,社会纲纪松弛了,到处蔓延着不负责任,舞弊和腐败,穷奢极欲,金钱万能,乌烟瘴气。”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经历对李沧东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创作前期,他主要以韩国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蓝本,通过聚焦边缘人的个人生活、精神世界和命运转变,描摹出两代被历史裹挟、社会戕害的底层人物群像(经历了民族分裂的一代人和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沧东发表的《脐带》以南北分裂为背景,讲述了父亲牺牲后,母亲如何将遗腹子辛苦养大,并在儿子成年后过度干涉儿子生活的故事,这反映出战争所带来的后遗症在一个家庭内部爆发的剧烈苦痛,以及成员之间为斩断家庭脐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关于命运》是一个更直白的寻找父亲的故事。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金兴南,因为觊觎富豪老先生的遗产,冒充是他在战争逃难途中走散的儿子,巧合的是,金兴南正是老先生丢失的儿子,可没等他认祖归宗,老先生就突然离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兴南当初觊觎的几十亿财产也全部落入他人之手。 “李沧东试图与社会主义前景或者传统/现代二分法相关的理解人性的各种公式做斗争,探索如何摆脱那些公式,着眼于捕捉生活的真实。”韩国民众文学评论家成民烨在《鹿川有许多粪》附录中这样评价。 进入新世纪之后,李沧东创作中的政治和历史背景逐渐模糊,创作主题转向边缘人的日常生活,呈现个体的情感困顿,探索人类的终极意义。 《绿洲》中,轻微智障、刑满释放的洪忠都没法为自己找到一份正经工作,也不被家人所喜欢,但当他遇到同样被家人和社会放逐的脑瘫重度患者韩恭洙时,两人在彼此慰藉、舔舐伤口的过程中获得了救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