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视频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移动版

主页 > 在线视频 >

特稿168丨再见,“螺蛳壳”

原标题:再见,“螺蛳壳”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赶在今年国庆节之前,胡荣干夫妇搬了家。

新家在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一个普通的小区里,是这对老年夫妻人生中的第一套楼房住宅。

在此前50多年时间里,胡荣干和妻子一直住在位于黄浦区建国东路的老房子中。在上海,那样的房子被称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年久、破旧、逼仄,已不适宜居住。

上海中心城区是全国住房矛盾最突出的区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上海,数十万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3万多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5平方米。因为涉及人口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纠葛多,上海的旧城改造工作向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

2022年7月24日,随着建国东路68街坊、67街坊东块旧改方案生效,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包括胡荣干夫妇在内的165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这一天,距离上海正式启动旧改工作,已过去了30年。

在2020年底搬入新居前,上海市民邱燕萍住在杨浦大桥下的一处老房子里。家里厨房位于阁楼楼梯下,只有一锅一灶和一个小水池。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拎着马桶看东方明珠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里,今年84岁的孤老郑忠宪还是牙牙学语的孩童。拍完照片没多久,他就随父母搬家到了建国东路143弄48号。那是旧时上海最典型的联接式住宅,楼与楼之间挨得近,大多数屋子都接收不到阳光照射,白天也要亮灯。

48号总面积20多平方米,随着更多孩子出生、长大、成家,郑家越来越拥挤。据郑忠宪回忆,最多的时候家里蜗居了14个人。

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大的空间逐渐被用到了极致。人们先把屋子从中间隔开,这样有了前屋和后屋;后来后屋又被从半空中隔一下,隔出了一个阁楼。只是无论主人心思如何巧妙,屋里的局促感依然在不断增强,“半夜上厕所,还要注意别踩到睡在地上的人。” 郑忠宪说。

那时候,女孩子们洗澡是需要全家总动员的大事。备好热水后,男人们就要出门回避,熬足了时间才能回家。至于他们自己,基本都是用热水简单擦擦身子就算洗澡了。

后来,郑忠宪的父母离世,弟妹陆续搬走,可他想在家里洗个澡的愿望还是没实现:屋子太小,安装热水器有安全隐患。“冬天到公共浴室里去汰浴,夏天就只能随便凑合”。就这样,近80年时间过去了。

在老式里弄,郑忠宪的家其实算是“豪宅”了。胡荣干夫妇过去的家只有10平方米出头,餐桌、衣柜、冰箱……居家过日子必需的每样东西都在与人争抢空间。实在没办法了,马桶直接装在床尾,无遮无拦。为了容下不断增加的房客,有的后屋被隔成了“三层楼”,因为楼梯陡,每级台阶只踩得下半个脚掌。

要论条件最艰苦,弄堂居民公认的是住在水塔下的人家。当年弄堂里见缝插针地建房,保志华与马桂珍的家就被单位分在了水塔之下。一楼狭窄的空间是几家人共用的厨房,爬楼梯到二楼,保志华家的 “入户门”是一块在楼梯口上下开启的板子,还被郑重地贴上了“福”字。屋子不到10平方米,层高不足1.8米,一个成年人置身其中,在床桌之间想转个身都得小心翼翼。

地方小还不是保志华和马桂珍最大的心病。由于房屋年久失修,每到下大雨,屋内就墙壁渗水、屋顶漏水。久而久之墙壁“酥”了,有邻居曾装过空调,结果没多久挂机就从墙上掉了下来。再加上头上有个大水塔,马桂珍时时都觉得提心吊胆。据她说,几年前,水塔那儿就有大块墙皮掉下来,虽然相关人员做了维修,但她总怕“什么时候还会有东西往下落”。

仅在郑忠宪和保志华夫妇安家的区域,就有2300多户、4300余位居民。他们的房屋绝大多数是二级以下旧里。距这些老房子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的地方是上海繁华的新天地步行街,而每天早上拎着马桶看东方明珠,曾是数以百万计的上海老城区百姓生活真实且无奈的写照。

2020年12月30日,搬进位于上海青浦区的新房后,邱燕萍在宽敞的厨房里准备午饭。新华社记者 方喆

从青丝等到白头

20世纪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始于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巧合的是,它也结束于打浦桥街道。起点和终点之间,有的人等了很久。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