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蝶变(3)
时间:2022-12-24 10:55 来源:高清视频播放器 作者:在线观看 点击:次
吉林全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56个,总面积378万公顷,占全省幅员的19.78%。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整治率达到98.99%。如今,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旗舰物种在吉林安家,正是吉林自然保护地监管不断强化,野生动物生境不断提升的成果。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和极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作中国东北的“生态绿肺”。 随着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长白林海间轰鸣了数十年的电锯声消失了。打“绿色牌”、念“生态经”,停伐之后,长白山区开始系统性森林保护、林下产业经营、生态旅游多管齐下的“绿色创业”。 这是2020年9月1日在二道白河镇拍摄的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新华社记者 雒圆 摄 长白山脉停止红松果林承包,历时5年拆除核心区多家酒店,并恢复植被。长白山管委会做过统计,取消承包每年少收入5000多万元,拆除酒店支出2亿元,但换来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借助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政策支持,长白山保护区累计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70多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截至目前,试点区内连续记录到虎、豹繁殖家族,其中新繁殖的东北虎幼崽12只以上,东北豹幼崽11只以上。试点区森林蓄积量由2.12亿立方米增加到2.23亿立方米,生态修复总面积近4.3万公顷,林(参)地清收还林2130公顷。 这是2021年10月1日拍摄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谷宝臣 摄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积极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野外调查监测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等工作。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林业监测预警体系和集生态保护、森林防火、应急处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指挥平台,实现“人防”向“技防”的历史转变,夯实了长白山绿色发展基础。 截至目前,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4%,优良天数251天,PM2.5均值浓度12微克/立方米;饮用水水质达Ⅱ类以上,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7%和100%。如今,中华秋沙鸭、紫貂、东北红豆杉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在稳步增长、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高,野生动物得以繁衍生息。 吉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吉林生态日”的决定》,将每年9月26日设立为“吉林生态日”,不断擦亮绿色底色。 在生态优化基础上,吉林推动冰雪资源的生态价值转换,始终强化冰雪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屏障,以生态安全格局为遵循优化冰雪产业项目布局,被誉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产业迎来大发展。 2022年2月22日,游客在吉林市松花江边欣赏雾凇美景。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坐拥松花江雾凇、查干湖冬捕以及长达8个月雪期的长白山,“长吉都市冰雪运动与休闲度假”“大长白山冰雪生态度假”两个产业集聚区效应显现,加之查干湖、白城莫莫格等冬捕文化经济区,吉林省“西冰东雪”的冰雪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在冰上,深冬的查干湖,冰面温度低至零下20℃,渔民们热火朝天地从湖水中拉出一网网鲜鱼。鱼儿在室外迅速冰冻、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湖岸边,农家乐里游客爆满。 2022年11月15日,游客在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观赏高山雾凇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雪上,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54家旅游滑雪场,雪道总长度330.7公里,雪道总面积1139公顷。“万科松花湖”“吉林北大湖”“万达长白山”三个大型滑雪度假区,接待床位数量、缆车数量、雪道总面积和每年雪季滑雪人次,均为全国前列。 能源蝶变:“风光”发电推动能源领域新格局 蓝天之下,湿地之侧,一排排整齐的光伏设备成矩阵排列,远处错落的白色风力发电机缓慢转动着巨大的叶片……这里是吉林省西部,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3月22日,在通榆县乌兰花镇拍摄的光伏发电站。张玉博 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