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人民政府(9)
时间:2022-09-29 17:58 来源:视频播放器 作者:在线观看 点击:次
��【经济综述】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实现214.11亿元,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1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7.60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34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6%、73.0%和23.4%,分别拉动GDP增长0.5、11.5和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比14.1∶50.3∶35.6,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首次超过50%,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7.53亿元,增长18.9%,快于GDP增速3.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50.2%,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4.5%,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0.87亿元,增长27.4%。民营工业对民营经济的贡献率为48.2%,拉动民营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 �� ��【农业】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继续按照建设大产业、大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建设产粮大县、生猪繁育大县、仔猪大县、西部地区獭兔第一县、四川商品蔬菜基地为目标,突出2万公顷商品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发展1000万只獭(肉)兔、2.75万公顷优质粮油、200万只仔猪、2万公顷优质林果等五大主导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新农村示范,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14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3.65亿元,增长6.4%,占总产值的比重47.2%;牧业产值23.12亿元,增长1.2%,占总产值的比重46.1%,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0.17亿元,增长4.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16万公顷,增加54公顷,增长0.1%。其中:小麦面积1.41万公顷,增长0.3%;稻谷2.21万公顷,增长2.8%;玉米0.90万公顷,下降6.2%。油料面积1.63万公顷,增长0.8%(其中:油菜子1.51万公顷,增长0.5%)。蔬菜面积(菜用瓜)1.28万公顷,增长8.0%。2011年,粮食总产量31.59万吨,增产1.9%。其中,小麦6.68万吨,增产1.7%;稻谷17.31万吨,增产1.7%;玉米4.72万吨,下降4.0%。油料4.01万吨,增产5.1%。蔬菜瓜果40.94万吨,增产10.0%。全年全市出栏生猪70.01万头,下降2.8%;年末生猪存栏51.98万头,增长1%,其中能繁母猪9.28万头,增长0.9%。出售和自宰小家禽1467万羽,增长1%;禽蛋产量2.05万吨,增长1.9%。肉类总产量8.25万吨,下降1%,其中:猪肉产量4.95万吨,下降2.8%。水产品产量1.18万吨,增长4.4%。全年完成大田育苗面积6.7公顷,生产各类林木种苗400余万株,完成营造林1667公顷,累计义务植树175万余标准株,建成绿色通道60公里。2010年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顺利完成,启动天保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任务667公顷。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4.45万公顷,森林面积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8%。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效果显著。全年水利建设总投资6.81亿元,完成土石方工程量504.74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35处,新建防渗渠道415.2千米,整治改造堤防13千米,疏浚河道86千米,整治渠道252.1千米,除险加固水库1座,新建山坪塘15口,精修山坪塘498口,蓄水池新修整治229口。新增和恢复蓄引提能力7796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60公顷,恢复和改善灌面1.1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6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8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1.57万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41万千瓦,增长6.6%。全社会用电量20.77亿千瓦时,增长11.9%;其中大工业用电量15.08亿元,增长14.6%,农村用电量2.38亿千瓦时(不包括农村大宗工业用电),下降1.7%。2011年,全市新增绵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总数达到38家;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9.81亿元,增长2.6%;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8个,总数达到了220个;规范发展合作社30个。2011年,绵江新农村示范片完成投资3.97亿元,23个村全面启动建设,新发展蔬菜面积481公顷,连片规模达到1720公顷,示范片各类适度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2500户。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80个村的新村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