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推动首钢园区转型升级服务冬奥纪实(2)
时间:2022-04-21 21:30 来源:视频播放器 作者:播放器 点击:次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基本完成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任务,把城区老工业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201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首钢园区等21个城区老工业区纳入全国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014年,首钢委托中国工程院等组织开展了城市风貌研究,由徐匡迪院士牵头,吴良镛、张锦秋、何镜堂等5位院士领衔。对于首钢园区的改造,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保留工业素颜值、织补提升棕颜值、生态建设绿颜值”的打造整体风貌理念,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等设想运用到规划编制和项目改造设计中。比如,对厂房、料仓等建筑物和构筑物缝合加固、织补院落,回归人性空间,推动工业建筑向民用建筑的转化。 首钢 ▲ 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办公区西门入口处 (首钢新闻中心供图) 站在三高炉40米高的观景平台上眺望,映入眼帘的是山峦起伏、层峦叠嶂的西山。环顾四周,西十冬奥广场、秀池、群明湖、新首钢大桥、滑雪大跳台、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四块冰”和错落有致的工业遗存尽收眼底。 “首钢园的惊艳亮相,凝聚着北京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的持续探索与努力,也凝聚了首钢园众多规划与设计者和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建投”)副总经理王达明表示,在规划设计当中,首钢园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厂区的风貌格局,赋予原有的工业建筑遗存以崭新的使用功能。 据了解,老工业区改造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制约首钢园区改造和建设发展主要有两大因素:一个是政策,另一个是体制机制。尽管规划有了,改造路线图也有了,但项目必须先有立项才能开工。 首钢园区是北京六环以内难得的大面积成片开发的区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但是,首钢的土地原为工业用地,改造过程中需要先进行变更土地使用性质的一系列审批,才能启动实质建设。如果按照一般土地供应政策,土地使用性质变更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并办理招拍挂等各项手续,周期很长。“这就好像一个人无法一下完成从小学生到博士生的转变。”王达明说,而如果土地通过招拍挂形式出让上市,除周期外还有相当多的不可控因素,势必影响后续的改造与产业转型的可持续。当时,首钢面临停产、工业设备设施拆除、居民拆迁、人员分流安置、污染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也涉及大量土地一级开发等困难。 “北京市从未希望首钢简单地卖地,而是要盘活存量资源,以首钢自主更新为主、市场化开发为辅,实施分区分片滚动开发,最终完成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王达明坦言,首钢搬迁改造的资金来源、当时的土地一级开发政策的适用性等问题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启动老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另外,单纯依靠首钢一家企业的财力难以实现合理有效开发,亟须在土地、投融资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在那个关键时刻,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首钢园区纳入全国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使之享受国务院《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政策支持。同时,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2014年9月出台《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和周边地区建设发展的实施计划》,为首钢园区改造指明了实施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原工业用地按照新规划用途和产业类别可采取协议出让、划拨和F类多功能灵活供地方式,土地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创新工业建筑物、构筑物改造审批模式,打破常规,独辟捷径,突破了瓶颈制约,破解了更新改造资金不足等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