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中青报系
肠胃里的故乡 葛水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8月31日 04 版)
本文作者:我的骨头里有麦子的养分。赵俊杰摄 赵俊杰摄
导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当然包括“作物”和“食物”,“一方人”则可以包括一个地域、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提起生活中如数家珍的“食物”,我们有多少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记忆!为此,编者分别约请了两位作家,希望从“作物”到“食物”的角度,写出中国南北方的乡愁。去年1月27日,我们刊发了洪忠佩的《南方的物语与食说》;今天,我们推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的《肠胃里的故乡》:作者紧紧抓住“面食”来叙述北方人的乡愁,她的生活准备丰厚而灿烂,历史追溯从容而自然,文字和细节中氤氲缭绕着灵气与想象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北方人全部的“面食情怀”和“乡愁史诗”。 ----------------------------------------- 等一碗面吃,尤是冬日暮色下,白日的喧哗模糊了许多,一切淹没在暮霭中。这时,你会觉得日子仍然含混在黑白电影时代。擀面人站在脚地上,暗黄色的瓦数很小的灯泡照亮了她的背影。 “腾、腾、腾……” 灶台上铁锅中的水开了花,水开花的样子是发出快乐的尖叫,用它的小手顶举着锅盖,旁边的锅碗瓢盆有按捺不住的喜悦开始互相磕碰,火苗“籁籁”作响。 要下面了,和着模糊不清的等待,吃面人离开座位,又觉不妥,坐卧不安,最不体面的事就是焦心地等一碗面的到来。 民以食为天,这是千百年来民众生存活命依附的一个大真理。填饱肚不生事,依据常识行事,生活才会有鼓舞的日子出现。 在北方,填饱肚子,面,居功至伟。 面,是天地之间,最普通、最实在、最没有富贵气的民间食物,人们对面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水平。 有面吃,才能饭饱生余情。 一、四千年前的一碗面 一碗面,在漆黑的夜里等待了四千年,搅和了山土的气息,尚存几分贵气。 一个女人,在松柏、柴草、野花的拥偎中,她用一双巧手扯面,一切没有来得及送往嘴里,山动摇了,一瞬间,山和山洪扭滚在一起,这时候,闻到面的醇香,死亡,让一碗面成为一种考据。 被考古学家在中国西北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的黄土高原泛滥区挖掘出来时,一小堆保存完好的条形物躺在一只陶土制成的碗里,鬼愣愣的,很惹人眼。 地震将这个小村庄埋在了地下3米处,假如不是沉睡,一碗面怎么可能蓬勃到现在? 面条已经煮过,覆盖在一只倒扣的陶碗中,看起来细细黄黄,极像山西人经常使用的小麦粉做成的拉面,并且反复扯成细长细长的条。 碗底的空隙形成一层保护空间,使软面条未被压碎而保存下来。 当陶碗出土见了日光,见了空气,如同见了呼吸,面条迅速氧化为齑粉。 不过,考古学家仍设法分析出了面条的成分。他们在查看面条中的淀粉粒和矿物粒时,发现这些古面条跟我们现在吃的不一样,不是由小麦制成,而是由黍和小米做成。 黍是一种个性鲜明的食物。它被驯化后,具有抗旱耐贫,生长期短的特点。《诗经·王风·黍离》中有这样一句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黍的好基友稷出现了。 稷,有人说它是不黏的黍,也有人说它是高粱。这种古老谷物的出现比黍稍晚,但稷的优点就是高产量。先民的人口因稷迅速繁衍。 稷,在先民心中不仅是种食物,还具备社会性。周人将稷奉为五谷之长,并把自己的始祖称为“后稷”,西周时,稷被神化,成为“谷神”,与“土神”一起组成国家的代名词“社稷”,由此,“稷”由谷物演变为“精神图腾”。 小麦在中国成功移植历时不短,它是逐渐从中国西北部发展到东部及南部的。考古学有证据可以证明,虽然在五千年至四千五百年前小麦已在中国西北部出现,但直到唐宋时期才给推广起来,也就是从公元618到1279年,之后小麦才成为继大米之后中国第二大谷类作物。 也许是正午,也许是傍晚,捞往碗里的面遇到地震引发来的洪水,瞬间,全村直接被洪水淹没。 从来没有看见过神灵存在,一道咒符的降临,有多少人在灾难中消失? 生命不仅仅存留在具体的个体身上,还是一个薪火相传的时间流程,一个时间中的节点,一碗面告诉了我们古人的生活质量。 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呢?这是他们长期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手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