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器

视频播放器

当前位置: 主页 > 在线视频 >

肠胃里的故乡(9)

时间:2021-12-29 12:58来源:视频播放器 作者:视频 点击:
世界那么大,阳光那么好,成长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那时虽然十几岁的年龄,自小常想长大事,长大是要离家的,家是爸妈灶前扬眉与低首之间的幸福,

世界那么大,阳光那么好,成长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那时虽然十几岁的年龄,自小常想长大事,长大是要离家的,家是爸妈灶前扬眉与低首之间的幸福,在家的日子就是蒙着爸妈的开恩,想吃面,不动手一碗面来了。出门人,就算一碗面举案齐眉在眼前,可那面里头再没有了爸妈的唠叨,再好吃的面都显得寡淡了。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足够的胆量和勇气给到地里,地总会给你丰收的喜悦。麦子收成不好的季节,乡下人用杂粮做面。

炕铺上的面盆里放着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一双巧手从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面鱼,若是抬头望见日头高过窗棂了,来不及搓面鱼的主妇,便捏成很薄的高粱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

下地人进了院门,嗅着那一股香,甚嚣尘上般垂涎。

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蘸捻鱼窝窝”。

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 荞面、 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 拉面、圪培面、推窝窝、 灌肠等。

到了日子深处,做面人更是花样翻新,目不暇接,那真是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啊。

面按照制作工艺来讲,有蒸制、煮制、烹制。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

不说别的,仅馒头一说就有: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发明了馒头。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中,诸葛亮征南胜利班师,至泸水设祭。当地土人说,须依旧例,杀七七四十九颗人头为祭,但诸葛亮却“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以此来看,似乎“馒头”之名始自诸葛亮。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一直到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面兜子”,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我比较喜欢南方对有馅馒头称作“面兜子”的叫法,形象、生动,装了货,一兜之隔,如沐春风。

蒸馒头蒸出了山西面塑。

麦子面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配合岁时节令祭礼上供,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

童年时过年就为了正月里走亲戚。

从正月初二开始,乡村的土路上行人赶会似的,胳膊挽着荆条篮子,篮子里装了馍,月初走到月尾,自己家的馍走了一个月亲戚又绕回来了,唯一留下的记号是白馍上长出了霉点,那是青霉素呢,乡人说。

年把人过老了。

刀锋似的岁月,摧残人的容颜和力气,还想着从前过年呢,调转一下身,发现母亲站在案板前已经直不起腰身了。

    三、面由花朵历经季候修成了正果

面是由花朵历经季候修成的正果,皆是雨露、日月凝结的养分。

物竞天择,水到渠成,人们除了具有面类饮食惯性外,亦具备了对面的发现惯性,总应和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训。

春季烧卤面,夏季凉拌面,秋季肉炒面,冬季热烫面的四季吃法,吃得北方汉子人高马大,走南闯北,一碗面落肚,露出肚腩,一忽闪褂子,要强的面子就显出来了。

面对我们的五千年文明,也让我们闻到了一股王者与平民日日里过日子的优雅和闲逸之气。

东汉恒帝时有一个很喜欢吃面的尚书叫崔寔,写了一本《四民月令》的书。书上说“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

“煮饼”“水溲饼”就是最早的面食。

“饼”字由来已久,《说文》曰:“饼,面糍也,从食,并声。”周礼祭太牢,其中有种祭品叫“牢丸”,就是用面做的圆形食物。这大概是饼的最早记载。

山西的饼食,同面条、花馍等面食一样普遍,有烤制、烙制、炒制,还有水煮、油炸等多种制作方法。在山西,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至雁门关,不管你是在宾馆饭店的宴席上,还是集市庙会的吃摊上,或者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都能经常见到饼食的踪影。

山西闻喜县煮饼在明末就有了名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