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器

视频播放器

当前位置: 主页 > 在线视频 >

肠胃里的故乡(2)

时间:2021-12-29 12:58来源:视频播放器 作者:视频 点击:
因为没有见过当时出土面条的样子,长期以来我心中的答案是:它是用北方一种压面的木制河捞床压下的面条,小米加了榆树皮碾碎的粉,起到黏合作用。

因为没有见过当时出土面条的样子,长期以来我心中的答案是:它是用北方一种压面的木制河捞床压下的面条,小米加了榆树皮碾碎的粉,起到黏合作用。

榆树,刮去皴裂的老皮,用锤子使劲捶砸开那白生生的嫩皮。捶得白皮丝丝缕缕,就可以一块块撕下来了。榆皮晒干,到石碾上碾烂,细箩筛下,榆皮面就成了。做榆皮面最好的是根上的皮,那皮深埋在土里,皮薄肉厚,而且碾来渣滓少,出面率高。

河捞面,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间和陕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也有叫饸饹面。吃河捞时,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

老的木头制的河捞床是在一根木头上挖个杯口粗细的圆洞,在洞底下钉一块扎满小孔均匀分布大小适中的铁皮或铜板。在河捞床上方有一根圆柱体上面连接在一个轴上,将河捞床架于锅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长圆形,在水里沾一下,将面添满圆洞,放入河捞床坑内,木芯置于洞口,然后按住河捞床的床把,手扳木杠用力下压(挤压),将面从小孔中压入开水锅中,把面压尽后,用刀将河捞床底的面丝割断,三滚两滚,河捞面就熟了。

大的河捞床,要用两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操作,适用于婚丧嫁娶。家庭用小河捞床形仍如大河捞床,只是尺寸要小。压罢河捞要用小铁勺子挖干净床坑,当紧的事,一不当紧床坑里的面就干了。

好媳妇的河捞床很干净,清清爽爽,只用看河捞床就知道是居家过日子的好女人。

榆树皮的作用是可以用在所有一盘散沙的面粉中,揉掺了榆树皮面粉的面食舌感滑溜柔软,入口别有一番妙处。

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有了较完善的技术对粮食作物进行脱粒、粉碎达到足可以制作成面条的面粉,利用面粉做成和目前河捞面一样均匀、细长的面条,尽管当时面粉的质量还比较粗糙,我相信掺拌着榆树皮面来黏合,再用工具压下完全是有可能的。

粮食在古老的节气里成熟,由面食工具看到了吃面人的愣硬倔。一碗面,头埋进碗里使劲抛,一副饿极了的熊样,那面吃得是汤溅四处、咀嚼山响。

贾平凹曾说:“这面食把陕西人吃得胖乎乎的,尤其是关中人,都是盆盆脸,肉厚脖子粗。”

面把秦国东向之势喂得一发不可收,那么,统一中国的伟业还能由谁来完成?只能由吃面的人来完成!

过去中国人声称,马可·波罗把面条从中国带到意大利,意大利人则说,在马可·波罗之前就有面条,喇家村出土了一碗面,一碗面让我想到了伸向远方的道路。

在现今罗马北方的伊楚利亚古国一幅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墓壁画中,描绘出奴仆和面、擀面、切面的情景。不过不管是伊楚利亚人或意大利人,通常都被认为是将面拿来烤食。

中国的煮面条,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个国家有此耐心舍得用大把时间来做一碗面。

面是北方人的天,是把日子快过成光景了,憋足劲走往人前头去的精神,是把人安顿住了,以圆润姿态把持着每一颗或远或近的心,是诚实、稳当、知足、认死理和一好百好的德性根源,世上的山珍海味再好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一碗面!

    二、麦黄杏黄,麦客开镰

麦黄杏黄时货郎的背褡里装了女人的等待,一旦他的拨浪鼓摇响,女人和娃娃就抢先站在了村庄当央。这时节村庄里的劳力准备开始下地割麦了,成群结队的麦客从一个村庄割往另一个村庄。女人们从货郎的背褡里用鸡蛋换下针线,就为了给自家汉子做一副厚实的垫肩。

麦客在麦熟时节外出替别人收割麦子,俗称“赶麦场”。

麦客的存在缓解了广大农村在夏收时节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与人手不足的困境。

由北向南,由南返北,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的麦客,一把镰刀,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另一部分是早熟区的农民等自家收割完后便前往相对晚熟区收割。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成群结队,其中有兄弟同行,还有父子同行甚至夫妻相随,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家庭短缺或寻找生路。

在农业机械化时代,因其是机械收割也被称为“铁麦客”“机械麦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