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器

视频播放器

当前位置: 主页 > 在线视频 >

肠胃里的故乡(5)

时间:2021-12-29 12:58来源:视频播放器 作者:视频 点击:
关于刀削面有一个民间的传说。蒙古人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

关于刀削面有一个民间的传说。蒙古人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蒙古人保管。一天午时,一户人家的女子和好面后,让汉子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汉子只好空手返回。

在出蒙古人的大门时,汉子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水在锅里滚着,全家人等吃面,刀没取回来,面团在案板上,汉子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取出来说:

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

女子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咋好切面?”

汉子对蒙古人占领很气愤,带着情绪说:“切不动就砍。”

“砍”字提了个醒,女子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汉子先吃,汉子边吃边说:“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

后来,“凤阳”出的朱皇帝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民间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

刀削面传统的操作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

1985年山西财贸系统在太原城技术比武时,饮食行业的削面高手每分钟削118刀,每小时可削25公斤面粉的湿面团。

有顺口溜赞:“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面勾人焦心,离乡人有面滋养胃口,滋养日久,再艰辛的生活,天天只要有面吃,走外的人差不多就要把他乡认故乡了。

    四、上马饺子下马面

走南闯北的乡亲,外出,归家,迎客,送客,都有可亲可喜的风俗。

“上马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出门人赚得盆满钵满。

多少年来,与世界建立起联系的口福,总会想起故乡、庄稼地、麦子、妈妈。我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与故乡发生联系,是因为那里有面吃。

有了面,离乡的漂泊就好像有了根,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呼吸生长,去开辟自己一片天空。

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起源于张仲景时代的“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成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一开始主要是药用价值,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经验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治好了冻耳,也抵御了伤寒。

从前吃饺子吃时有许多俗规。

第一个饺子供火神,故意跌落在火台上,让它烤焦,扔进炉膛,日子要旺了。第一碗饺子要先供奉先祖,然后才是供诸神。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

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4碗,每碗盛4个饺子。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上,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还记得月亮升得越来越高的除夕夜,守岁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月明在枣树的枝头,树影像钟表的时针,听得岁走远的声音,时辰一到,开门放炮。响把大人的喉结解开了,把去年的不愉快带走了。

家人远归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俗称“下马面”。

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马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要是饭食安排错了,便有些难堪。“下马”吃饺子,表示主人有逐客之意,而“上马”吃了面条,绊着了马腿,预示旅行将不顺利。

出门人先要择吉日,吉日不难排,农历逢三、六、九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