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劳动者是一些知足者,他们在收获中获得平凡简朴的幸福。能够领受时节赠与的人是有福人,在时间里守候那些恒常的自然规律,只有劳动可获得最实在的安宁。 吃面人种麦子,麦子却是引进的外来作物。 植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研究表明,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黄河流域虽有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的分布,但迄今未发现野生的二粒小麦。 中原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未发现麦作遗存。 最早的麦作遗存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中,距今约3800年。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有小麦随葬。一个头戴毡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脚穿羊皮靴,木质葬具上覆盖牛皮,并且牛羊角随葬,他是一个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并开始使用土地种植小麦的人。 孔雀河谷发现了麦物遗址,同时出土了大型磨麦器。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带回中原种植。 羌人自古活跃在中国西部,在商代即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周代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汉书·赵充国传》中也谈到麦是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 麦客收割走了麦地里的麦子。凌晨月明清澈高远,黑黝黝的山峦,拾麦人急慌慌出门。收割后的麦地空阔,新麦的香扑面而来,一寸一寸拾过去,运气好时捡拾下的麦子相当于一年一口人的新麦口粮。 北方人几天不吃面便觉得心焦难耐,一日少一顿面,在老人眼里,熟悉于心的日子已经过得不成样子了。 没面吃,日子完全没了架势。 没面吃总会扰乱富贵,做面的女主人便觉得空落落的,虚弱、酸楚,哪儿哪儿都不敢和人家有面吃的人比。端着碗不敢去串门儿,跟打麦场上闲着的连枷似的,麦子可是一家子的细水长流哇! 童年时地少,或者说地不产粮,麦子少得可怜,吃面总要掺一些杂面,能吃一顿精白面,家里不知道藏粮该有多少。 我最喜欢的面不是精细面,是三合面。浆水臊子,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为人民服务”大海碗,坐在自家的土窑炕上,边吃面边听妈唠叨:“吃饱饱的,出门在外吃不上妈的手擀面了。” 世界那么大,阳光那么好,成长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那时虽然十几岁的年龄,自小常想长大事,长大是要离家的,家是爸妈灶前扬眉与低首之间的幸福,在家的日子就是蒙着爸妈的开恩,想吃面,不动手一碗面来了。出门人,就算一碗面举案齐眉在眼前,可那面里头再没有了爸妈的唠叨,再好吃的面都显得寡淡了。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足够的胆量和勇气给到地里,地总会给你丰收的喜悦。麦子收成不好的季节,乡下人用杂粮做面。 炕铺上的面盆里放着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一双巧手从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面鱼,若是抬头望见日头高过窗棂了,来不及搓面鱼的主妇,便捏成很薄的高粱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 下地人进了院门,嗅着那一股香,甚嚣尘上般垂涎。 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蘸捻鱼窝窝”。 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 荞面、 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 拉面、圪培面、推窝窝、 灌肠等。 到了日子深处,做面人更是花样翻新,目不暇接,那真是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啊。 面按照制作工艺来讲,有蒸制、煮制、烹制。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 不说别的,仅馒头一说就有: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发明了馒头。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中,诸葛亮征南胜利班师,至泸水设祭。当地土人说,须依旧例,杀七七四十九颗人头为祭,但诸葛亮却“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以此来看,似乎“馒头”之名始自诸葛亮。 (责任编辑:admin) |